八十载风雨沧桑炒股证券配资网,八十载和平长歌。
2025年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迎来80周年。
烽火岁月虽已远去,历史的回响依然清晰。
在济宁这片热土上,同样深植着抗战的记忆与精神。鲁西南抗日根据地的烽火曾在这里燃烧,微山湖上的游击队员用智慧与勇气书写了“水上奇兵”的传奇。
如今,站在新的历史节点,济宁以多种形式传承抗战精神,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,让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脚步交织共鸣。
历史回响
济宁的抗战记忆与精神底色
烽火岁月里,英雄的热血浸染了济宁大地,人民的坚韧铸就了这座城市不朽的脊梁。
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作为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,军民同仇敌忾,以地道战、地雷战等灵活战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。微山湖上的游击队员借助芦苇荡与日军周旋,汶上、曲阜等地群众积极筹粮支前,为山东战场乃至华北抗战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展开剩余79%近年来,济宁通过修缮抗战遗址、举办主题展览、开展红色教育等方式,让抗战记忆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,融入城市的文化肌理。
在鲁西南战役纪念馆,一件件实物、一幅幅照片,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;在校园里,“开学第一课”讲述英雄故事,让孩子们懂得和平的来之不易。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,济宁发布“红色旅游+”综合游线,引导群众走进红色场所,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。
△ 图:鲁西南战役纪念馆
这些活动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对未来的启迪——唯有铭记历史,方能珍视和平。
当代传承
红色基因中的和平实践
纪念,是为了更好地传承。
济宁将抗战精神融入城市发展,以文化教育、公众活动为载体,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每年烈士纪念日,群众自发前往纪念馆瞻仰英烈;中小学开展“红色课堂”,邀请先进模范讲述红色故事;文化团体创排《微山湖》等剧目,让年轻一代在艺术中感知历史。
△ 图:邹城市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,全国先进军休干部王会瑜开展了“王杰精神新传承”老兵宣讲活动。
城市建设中,济宁注重抗战遗址保护与利用,将历史场景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;社会治理中,弘扬“军民团结”的优良传统,全方位深化双拥工作。
这种融入日常的纪念,让抗战精神从历史文本走向现实生活,成为凝聚人心、促进发展的精神纽带。
在更广阔的层面,济宁积极参与国际友好城市交流,与日本、韩国等国家开展文化互访、青年对话,以民间外交促进和平共识。
这种“以史为鉴、面向未来”的姿态,正是对抗战精神的最好践行。
面向未来
以济宁之声唱响和平之歌
和平并非理所当然,而是需要共同守护的宝贵成果。
作为孔孟之乡,济宁深谙“以和为贵”的文明价值。
近年来,济宁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,通过孔子文化节、世界文明对话等活动,推动文明对话与互鉴。
△ 图:2024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以“对话孔子 互鉴文明”为主题,孔子文化节在推动世界文明对话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等方面,正在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。
经济发展中,济宁坚持绿色低碳路径,以可持续发展践行和平承诺。
基层治理中,济宁弘扬“和为贵”传统,构建和谐社会。
教育体系中,济宁强化历史与和平主题教学,培养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与国际视野。
这些举措,正是对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的基层实践,也是对抗战精神的当代致敬。
八十年过去,烽火已熄,但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。
从《义勇军进行曲》到新时代的奋进强音,从抗战英雄到今天的平凡奋斗者,中华民族始终以团结、坚韧、和平的姿态屹立于世界。
历史不语,却掷地有声;时代变迁,而精神永存。
当微山湖畔的土琵琶再次弹起,当和平的钟声再次敲响。济宁正以她的方式书写对历史的回答:不忘来时路,不负新时代。
作者:王政
排版设计:袁培淞 白梦如
责任编辑:白梦如
发布于:山东省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